慧药通

网站首页 关于瑞循 健康资讯 产品中心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代理商合作

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七):中西药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 2017-07-04

金锐1王宇光2薛春苗3曾蔚欣1孙路路

中西药联用是我国最大的医疗现实和临床问题一方面中医和西医具有各自的治疗特色和优势领域个体患者很可能同时使用两类药物另一方面中药和西药在各自理论指导下参与临床治疗两者联用时缺少顶层式的统筹和互补性的设计存在未知的相互作用风险因此中西药联用是国内医学长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就中西药联用的临床意义来讲近期目标是更好的治疗效果或更低的不良反应风险中期目标是患者整体病情改善或综合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远期目标则来自于继承汇通医学或发展整合医学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中西药联用适宜性点评的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点评范围除了涉及相互作用的安全性内容还应包括药品遴选用法用量等诸多事项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切入中西药联用的安全性问题汇总临床常见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形式梳理中西药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及存在问题提出中西药联用合理性点评的基本原则

1 中西药联用的合理性点评现状

与处方点评工作相比较学者们对于中西药物联用问题的关注更早范围也更广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所以现有文献资料中关于医疗机构处方的中西药联用问题只有小部分是作为日常处方点评结果的一项基本内容出现[1]而更多是直接锁定中西药联用处方而开展的专项合理性评价工作[2-5]根据这些专项点评结果可知中西药联用处方在门诊处方中的占比范围从32.4%87.1%不等[2-3]而不合理联用处方在全部联用处方中的占比也从0.9%25.9%不等[4-7]反映出不同医疗机构对于此问题的理解差异

此外差异还体现在不合理因素的分类方面例如有些研究将不合理原因分为降低药物疗效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重复用药3方面[3]或者重复用药理化配伍禁忌药理配伍禁忌3方面[7]也有研究分为不易吸收降低疗效酸碱中和影响疗效药物之间产生抵抗影响药物代谢其他5部分[2]还有研究分为形成难溶物改变酸碱环境改变酶的活性产生毒性物质产生拮抗作用降低疗效药理作用相似6方面[4]这种多样化差异化的工作现状阻碍了处方审核和点评的统一规范也不利于中西药合理联用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探索

2 中西药联用问题的根本难题和现有思路实际上中西药联用的复杂现状和发展困局源于其自身合理性评价的方法学难题作为分属于不同医学体系具有不同健康观和方法论形成各自治疗学原理的中药和西药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和原则来评价其联合使用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坦率地讲这种方法和原则的问题不解决中西药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性的保障而更多的是零散的病例和虚实难辨的结论所以综合现有资料分别明确中药联用和西药联用的指导原则尝试探索中西药联用合理性评价的方法问题至关重要

其一中药联用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原则传统中医以组方配伍作为基本治疗方式相关指导原则也较为成熟主要是君臣佐使理论七情配伍理论和传统配伍禁忌理论还涉及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药药性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成了联合用药合理性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例如A中药和B中药是否可以联合给予患者一般是单用AB不能顾全病证各个方面或是存在不需要的不良反应AB联用后可以通过相须相使增强疗效或通过相畏相杀减缓不良反应同时不产生相反等增加毒副作用的不良配伍等这些都是联合用药的基本条件可以这样说配伍联合用药是常见的中药临床治疗方式所谓的相互作用可能正是中药治疗的精髓之一其二西药联用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原则现代医学强调明确的微观对抗和调节机制除了一部分固定复方制剂如缓解感冒症状的酚麻美敏复方和固定治疗方案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之外西药与西药的联用可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疾病或症状用药时的被动叠加或是长期指标管控用药与短期疾病治疗用药的被动叠加所以西药联合用药的方式似乎缺少主动性相应地西药联合用药的合理性评价主要是从药动学和血药浓度角度展开的相互作用监测与评价而现代医学中相互作用一词似乎也隐含着不安全的涵义

所以中药与西药各自体系内联用的方式方法和指导原则不同理论上看只要能够顺利地将中药西药化或是将西药中药化”,就可以相应地采取西药联用或中药联用的方法来评价但实际上目前学术界已经不知不觉地做了很多中药西药化的工作但整合度不够而西药中药化的工作则很少见也缺少临床经验和证据支持在这种现状下目前的中西药联用评价大多采用的模式为锁定单一目标成分通常为西药),跟随观察其从药物状态机体处置到最终起效的过程中是否受到其他药物通常为中药影响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关注的也更多是安全性内容

顺着这一思路可以进一步对中西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作用途径及其作用特征寻找不同的合理性评价方法这样有利于将中西药联用的复杂内容分解为简单问题对处方审核或点评形成具体判断标准根据现有认识笔者尝试将中西药联用的相互影响分为3大类相对独立的作用途径

3 中西药联用相互影响的三大途径

3.1 概念与分类 理论上看中西药联用后的相互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直接影响是指中药与西药联用后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直接接触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大多属于质变间接影响是指两类药物联用后不直接接触发生作用而是通过生物体这一中间媒介发生作用可能是质变也可能是量变具体来看间接影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或阶段进行分类一种方式是中药通过改变机体内环境状态而影响机体处置西药的过程药动学过程),包括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大部分另一种方式是药物的药动学过程未受到明显影响而是通过最终药效或相关的生物学通路指标的重复协同或拮抗发生相互作用笔者认为中西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方式十分复杂但大多数可能都可以分解为这几类基本方式及其加和1列出了这几类基本途径的定义和常见案例并根据定义将其命名为一类途径”、“二类途径三类途径”。

1 中西药联用发生相互作用的3类可能途径及举例

 

3.2 一类途径的定义与经典案例 根据本文定义,“一类途径是指体内或体外直接接触后的物理或化学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可能是生成难以自由解离的结合物也可能是生成新的化合物并直接改变了原有药物穿过生物屏障多层磷脂双分子层进入血液循环的能力最终影响药效此类途径又可分为体内与体外两方面

1体外相互作用体外相互作用是指先于临床给药的相互作用常见情形为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物注射剂的混合配伍例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配伍使用时产生乳白色沉淀[9]双黄连无菌粉末在室温下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配伍时会立即产生沉淀[10]穿琥宁注射液与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前后更换输注时产生白色絮状沉淀[11]还有很多中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时虽然未有肉眼可见的沉淀变化但却可能增加过敏性休克的风险[12-13]所以中药注射剂与其他任何药物的配伍输注均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8]这已经成为中药注射剂安全合理使用的基本共识

2体内相互作用体内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给药后的直接相互作用通常地点为胃肠道很多文献列出了类似情况包括四环素和异烟肼不宜与含多价金属离子鞣质碱性成分或炭类中药如石膏地榆和侧柏炭联合使用含槲皮素中药与碳酸钙氢氧化铝等西药能形成螯合物含鞣质中药与多种酶类抗生素类和维生素类西药能形成不溶性沉淀含朱砂中药与溴化物西药能生成溴化汞含雄黄中药与亚硝酸盐类西药能形成硫代砷酸盐酸性中药如山楂乌梅与碱性西药如氨茶碱碳酸氢钠能发生中和反应碱性中药硼砂煅牡蛎与酸性西药如阿司匹林能发生中和反应等[14-15]均不宜联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论或多或少有理论演绎的成分临床实际报道很少甚至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龙骨石膏水煎液的钙离子煎出率极低与四环素混合时并未出现异常变化[16]

仔细梳理一类途径的例子可知很多中西药相互作用都可以看到化学反应中酸碱理论的影子根据酸碱理论的认识笔者认为容易发生相互作用的中药和西药可能分别属于广义酸碱理论下的酸

和碱的范畴相互作用方式也类似于酸碱加和反应例如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乌梅含枸橼酸草酸等与氨茶碱的相互作用硼砂四硼酸钠与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相互作用钙类矿物药接受电子云为酸与四环素提供电子云为碱的相互作用均可以理解为酸碱反应实际上酸碱药物联用的疗效问题早有认识[17]即使在中药性效研究领域也已经有学者尝试从酸碱角度进行探索研究例如酸碱对药概念[18]酸碱理论与中药四性的统一[19]综上,“一类途径代表了直接接触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包括体外和体内作用两部分此类相互作用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可能与广义酸碱理论有关

3.3 二类途径的定义与经典案例 根据定义,“二类途径以药动学过程为中间媒介的相互作用”,此类相互作用不属于药物的直接接触反应而是其中一个药物通过机体媒介改变另一个药物的药动学过程影响其药效作用无论中药还是西药,“二类途径都是药物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药动学的成熟理论此类途径又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部分

1影响药物吸收环节的相互作用由于药物的吸收主要发生在胃肠道所以当一种药物改变了胃肠道内环境后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排空速率等),就会引起另一种口服药物吸收情况的变化形成间接的相互作用正常情况下胃内pH值为13小肠内pH值为57大肠内pH 值为78弱酸性药物在胃内不易解离呈分子状态而易于从胃粘膜扩散吸收[20]有些中成药能够升高胃内pH虽然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溶解却不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例如胃宁散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复方陈香胃片活胃胶囊等中成药含有碳酸氢钠成分能减少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头孢霉素等的吸收降低疗效[821]又如一些中成药能够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胃排空缩短了药物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而减少其吸收例如通便类中成药麻仁润肠丸健胃颗粒等增强胃肠蠕动从而减少地高辛的吸收[8]

2影响药物分布环节的相互作用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密切相关虽然在治疗水平时绝大多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达不到饱和状态的但联合用药时还是会出现结合型药物被竞争性置换出来从而增加组织分布和最终影响药效的情况而且在多药联用或涉及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尤其如此[22]例如香豆素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容易将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置换出来而引起低血糖[23]而常用中药独活白芷羌活等均含有此类成分又如中药丹参黄连黄柏等通过与血浆蛋白竞争性结合影响华法林的药效作用[24]甚至中药能够直接改变病理状态下患者的血浆蛋白水平[25]从而引发更多的未知相互作用风险

3影响药物代谢环节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是在药物代谢酶的作用下机体对于药物的生物化学处理过程其实质主要包括一系列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并最终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排出体外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领域[26]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是目前的研究焦点为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酶系cytochrome P450CYPs)。理论上看能够诱导或抑制药物代谢酶活性的中药就能够影响该酶代谢底物西药的代谢水平和药效作用其中甘草五味子具有CYPs诱导作用有可能使苯巴比妥华法林等的代谢加快而药效减弱白芷当归具有CYPs抑制作用有可能使地西泮硝苯地平等的代谢减慢而药效增强[8]实际上国内外已经针对基于药物代谢的中草药贯叶金丝桃卡瓦根甘草人参等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规范了用于临床风险评估的相互作用证据等级[27-28]有些医疗机构甚至还开发了用于中草药-西药相互作用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29]

4影响药物排泄环节的相互作用药物排泄环节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在药物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发生在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主动排泌环节的相互作用肾小管内尿液的酸碱度对药的解离有重要影响而解离程度可以通过重吸收率进而引起排泄速率的变化[8]例如一项临床病例系列研究显示在使用山楂水煎剂治疗肾盂肾炎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加用呋喃妥因的疗效要优于单用而这可能与山楂酸化尿液后增强呋喃妥因酸性尿液中活性较强的抗菌能力有关[30]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也与药物排泄过程中的重吸收增强有关但酸化尿液并不是对所有的酸性药物都有益具有酸性的磺胺类药物代谢产物在酸化后的尿液中溶解度降低除了增强其重吸收之外也容易导致其在尿中析出结晶而形成结晶尿或血尿[31]

综上,“二类途径的药物相互作用是紧密围绕着药物进入体内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大环节展开的其联用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就是药动学领域的ADME理论

3.4 三类途径的定义与经典案例 根据定义,“三类途径通过药理效应或生物学通路的协同或拮抗”,即中西药物之间既未见到明显的直接结合也未见到各自显著的药代动力学改变而更多的是在药效发挥最后环节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三类途径是唯一一个与中药功效或现代药理学作用密切相关的相互作用途径评价方法也多为直接的药效对比分析并可以大致分为协同和拮抗2

1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简单地看中西药物协同作用类似在药效学角度的重复用药情况即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药效的叠加最经典的例子即中药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华法林是经典的口服抗凝血药物据报道很多活血化淤类中药如丹参当归红花桃仁三七等均能够通过抗凝血活性抗血小板活性而增强华法林的药效并且已有大量临床病例报告上述联合用药会大幅增加用于监测凝血状态的国际标准化比率数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或是引起意外出血[32]基于健康志愿者的随机单盲双周期交叉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显示合用复方丹参滴丸后华法林的药效学参数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显著改变[33]又如保钾利尿药安体舒通氨苯喋呤与富含钾的中药昆布五味子等或中成药联合使用易引发高钾血症[8]

另外由于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时有报道所以此类联用需格外注意避免此类中成药与相同或相似药理作用的西药联合使用此类中成药主要涉及感冒药降糖药降压药止咳平喘药抗酸药等类别例如消渴丸中的格列本脲感冒灵胶囊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

氯苯那敏珍菊降压片中的盐酸可乐定和氢氯噻嗪胆龙止喘片中的氨茶碱和盐酸异丙嗪[34]此外还有非法添加西药的情况[35]更值得警惕

2中西药物拮抗作用中西药物拮抗作用是指在现代药理学靶点上存在相反互相抵消的药效作用例如一般认为中药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与降压药联用时可能会降低疗效同时这些药物含有麻黄碱可与胍乙啶竞争胺泵而阻止其进入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可能会引起胍乙啶降压作用的逆转[8]又如中药甘草及其制剂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降糖药联用时可能会抵消其降糖疗效同时甘草还可以引起低血钾从而增强细胞膜上钠--三磷酸腺苷Na+/K+-ATP酶的阻断与强心苷类药物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联用时会增加强心苷中毒的风险[8]

综上,“三类途径立足于现代药理学作用其联用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与协同/拮抗理论和受体学说竞争性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4 中西药联用合理性安全性点评的基本原则前文中笔者根据不同的作用方式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分为3类途径并例举了各类型的若干经典示例这些示例中有一部分源自20世纪70年代逐渐认识到的中西药不合理配伍也有一部分属于近些年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结论它们的不良后果和支持证据都各不相同情况较为复杂但这正是中西药联用安全性问题的真实现状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认知早范围广其间也经历了中西医学和药学发展的不同热潮可能已经混有了虚实夹杂的成分面对临床复杂患者时会更为棘手同时这些不合理联用组合的真实表现如何?也未见明确的临床资料更为紧迫的是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复杂并发症的日益增加以及中西药品种的日趋增加中西药联用本身就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发展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尽快开展关于中西药联用的合理性评价和风险警戒工作汇总梳理现有资料提炼若干框架模式积累临床经验本文提出的中西药联用的一类途径”、“二类途径三类途径”,尽可能区分了不同联用方式的发生环境与影响因素在梳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概念与内涵的同时尝试为中西药联用处方点评提供了框架性的依据和思路从简要分类的角度看中西药联用点评的目的就是对处方所记录的中西药物联用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3种不同类别

1属于联用禁忌的相互作用有证据表明药品联用会违反重要的禁忌会因为相互作用而显

著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中西药注射剂的联合用药或是涉及地高辛华法林茶碱苯妥英钠环孢素等治疗窗较窄药物或是存在确切临床病例报道或者属于广义强酸强碱反应的联合用药应该归属为此类

2弱或无的相互作用未见药物联用会引起不良相互作用的证据例如未见临床或实验报道不良相互作用或者与已知中西医结合正面疗法相同或相似的联合用药应该归属为此类

3需要密切监测的相互作用这一类相互作用最常见即有证据表明相互作用的存在但是不属于联用禁忌而需要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即可关于这一点Medscape网站中Interaction Checker模块对相互作用的分类和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它将相互作用分为禁忌contraindicated)、严重-选择使用serious-use alternative)、明显-密切监测significant-monitor closely)、不明显minor4类进行管理每个相互作用项下都有简单的解释说明其中3类相互作用明显-密切监测涉事药物最多符合临床实际

处方点评时可以将每一类相互作用途径划分为以上3形成9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块并确定各自的评价理论为中西药物联用合理性评价提供点评框架继而汇总整理临床现有认识不断充实和丰富其中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后形成点评知识库同时一种中西药联用可能涉及多个相互作用途径临床实际参考时应注意整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点评知识库的主体内容不同文献报道的证据强度是不同的一些认识来源于临床证据而更多认识则是来源于理论推导或动物实验而且学术界也早已有个别质疑和否定的声音[16]可以这样说中西药物联用的安全性研究还很不深入很多工作亟待完善包括散在临床案例的汇总分析生物学和化学实验研究的完善转化信息学和数学的探索发现等所以中成药处方点评工作不仅应该将中西药联用纳入点评要点[36]而且应该遵循谨慎且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更新认识

5 中西药联用与整合医学

尽管本文讨论了如此多中西药相互作用问题但都是基于安全性角度的考虑如果从更为广泛的视角上看中西药联用本身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相互作用问题而可能更多是从特殊历史阶段我国实际国情和未来医学发展角度看到的结合医学和整合医学所以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角度看中西药合用不是中药与西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西医结合药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实践过程[37]樊代明教授认为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体系都是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服务的如果能相互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中西整合医学体系定能事半功倍”,并以溃疡急性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而在恢复期服用藿香正气丸为例阐释中西药整合应用的优势[38]所以中西药联用问题是大背景下的热点和难点也必将随着中西结合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作为药师除了谨慎参考以往的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经验认识之外还应多着眼于真实临床实践积极发现中西药物联用的不良相互作用案例客观总结中西药物联用的不良相互作用规律协助临床实现中西药合理联用

参考文献

[1] 赵媛媛章袁.我院201312月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5):593-595.

[2] 王永红苗郁.中西药联用处方的配伍合理性分析[J].中成药2009319):5-6.

[3] 王令程华军.我院中医门诊患者中药与西药联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房20102116):1517-1518.

[4] 马瑜红黄川峰.116张不合理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37-138.

[5] 张丽辉李光张华生.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处方的用药分析[J].淮海医药2004226):518-519.

[6] 李永彪李毅赵淑芝.1100张中西药联用处方的配伍合理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216):536-537.

[7] 吴永新张利侠张勇.我院中西药联用处方的配伍合理性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5):138-139.

[8] 朱建华.中西药相互作用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5.

[9] 刘秀英李文娟万海青.氧氟沙星与复方丹参出现配伍反应2[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1):1351.

[10]肖若媚范治国王琦.78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4):1107-1109.

[11]郑军赵镭.穿琥宁注射液配伍禁忌1[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2):136.

[12]梁进权邹元平邓响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86-488.

[13]谭子方郭福张万宝.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探讨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1):949-951.

[14]王文涛.浅谈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J].中级医刊1987371):53-54.

[15]李萍.警惕中西药配伍禁忌[J].中药通报1987124):55-57.

[16]许东.__________环素异烟肼与部分中药配伍的实验[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33-34.

[17]张本中.药物的酸碱性与临床用药[J].医师进修杂志198362):30-33.

[18]裴妙荣段秀俊裴香萍.中医方剂中酸碱对药的配伍化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89-1993.

[19]盛良.论中药矿物药四性与无机化学的结合———二论中药四性与现代化学的统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24-26.

[20]李应全.pH对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影响[J].山东医药19933312):49-50.

[21]胥希龙.水杨酸钠合剂处方中不宜含碳酸氢钠[J].药学通报1981297):15.

[22]汪庆海.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对分布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2):12-14.

[23]吴澄清.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J].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43-45.

[24]陈成唐靖一.中药影响华法林作用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2328):855-859.

[25]肖东明李国定钟家顺.十全大补汤对手术后患者血浆蛋白等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0):622.

[26]孙忠实朱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1):60.

[27]CHua YTAng XLZHong XM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warfari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J].Singapore Med J

2015561):11-18.

[28]甄亚钦孔德志任雷鸣.传统药物对西药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与探索[J].药学学报2014492):175-182.

[29]Lin SSTsai CLTu CYet al.Reducing drug-Herb interaction risk with a computerized reminder system[J].Ther Clin

Risk Manag201511247-253.

[30]雷震甲陆福林党景初.山楂煎剂治疗105例肾盂肾炎的疗效初步观察[J].陕西新医药197541):35-37.

[31]黄振东.哪些中成药不宜与磺胺药同服[J].中成药研究198585):44.

[32]韩贵俊汤素芹.华法林和中药丹参人参等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5):453-454.

[33]易丹罗晓波陆向红.复方丹参滴丸对华法林在人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2):65-67.

[34]白秋江郑敏赵军.中成药中所含西药成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成药2007295):741-743.

[35]肖敏万国勇方翰林.对中成药内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师200698):771.

[36]梅全喜曾聪彦吴惠妃.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5):1272-1275.

[37]闫秀峰倪青王利芬.中药西用和中西药合用的现状和趋势[J].中医杂志20125321):1870-1872.

[38]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J].医学争鸣201232):3-12.[收稿日期]2015-04-20t 2015Vol 35No.19__

上一篇: 【专家解读】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八):疗程与用药时长问题

下一篇:【专家解读】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六):妊娠期人群用药遴选

关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著作权登记

上海瑞循医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4389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5992号
慧药通微信关注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公司简介 客服QQ:749176416 埃帕无线
最新资讯 客服QQ:264672391
产品中心 客服电话:021-54191803 客服电话:13162533752